其实戴高乐干红葡萄酒价格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戴高乐2020,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戴高乐干红葡萄酒价格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二战时潘兴在干什么?
人不能违天命
一战时
潘兴将军大展宏图
二战时
其已退休十几年
年老体弱
即便有其心
但也无其力
人到暮年
苛延残喘
故,无法再次自我超越
凌远长著
戴高乐光复了法国、强大了法国,为何最后被赶下台?
戴高乐为何最后被赶下台?起因是1968年5月2日至6月23日法国内乱,又称法国“五八六”事件。
1965年12月,戴高乐回归总统,任期七年。在第一轮他没有赢得预期的多数,只获得45%的选票。他的两个主要竞争对手的表现都好于预期;左翼人物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oisMitterrand)获得32%,而勒·勒卡努埃特(JeanLecanuet)则获得16%,戴高乐在第二轮中获得54.8%的选票多数,密特朗获得45%,再度当选共和国总统。
但是戴高乐政府在法国受到批评,特别是因为其严厉的风格。法国国家公共广播ORTF在电视和广播中占有垄断地位。这种垄断意味着政府能够直接影响广播新闻。在许多方面戴高乐法国天主教徒保守派,高级政治职位的女性人数很少(1968年5月,政府部长100%为男性)。许多因素导致公众,特别是学生青年的厌倦,导致了1968年5月的事件。
1968年3月22日,法国的学潮运动在巴黎大学Nanterre校区(现为巴黎南泰尔大学)开始,学生和当局发生数月冲突之后,政府于1968年5月2日关闭了大学。工会和左派政党利用学生运动掀起工人总罢工,总罢工使政权在6月份期间陷入瘫痪,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动摇了政府的统治。
1968年5月“五八六”法国内乱的动荡时期,法国被示威和总罢工以及法国各地大学和工厂的占领所打断。它使法国的经济几乎停止。抗议活动甚至达到了让政府领导人担心内战或革命;在戴高乐总统秘密逃离法国几个小时后,国民政府本身暂时停止运作。抗议活动激发了艺术运动,包括歌曲,富有想象力的涂鸦,海报和标语。
“五八六”影响了法国社会。它被认为是这个国家历史上的文化,社会和道德转折点。正如当时的领导人之一阿兰·盖斯马尔所指出的那样,这场运动“成功地成为一场社会革命,而不是一场政治革命”。
骚乱始于一系列针对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美帝国主义和传统制度价值观和秩序的学生抗议活动。然后,它扩散到工厂,罢工涉及1100万工人,占当时法国总人口的22%,连续两周。该运动的特点是其自发和非集中的性格;这造成了对比,有时甚至是自身与企业,工会和工人政党之间的冲突。这是法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总罢工,也是首次全国性的总罢工。
在法国各地发起的学生和工人总罢工,遭到大学管理行政人员和警察的强烈对抗。戴高乐政府试图通过警方的行动平息这些罢工,但只会进一步激化局势,导致巴黎拉丁区的警察展开街头战斗,随后法国各地的总罢工蔓延。
5月29日,戴高乐逃往德国的一个法国军事基地,并在5月30日在返回巴黎。5月30日下午2:30,蓬皮杜说服戴高乐解散国民议会并通过威胁辞职召开新的选举。下午4:30发布广播讲话,戴高乐宣布自己拒绝辞职。他宣布于6月23日举行大选,并命令工人重返工作岗位,如果他们不这样做,他们就有可能进入紧急状态。政府向媒体泄露军队在巴黎以外的地方。演讲结束后,约有80万名支持者在香榭丽舍大街上挥舞着国旗;戴高乐主义者计划了几天的集会,吸引了众多不同年龄,职业和政治人群。最终法国左派政党同意选举,革命的威胁结束了。
1968年6月的选举是戴高乐主义者及其盟友的重大成功。当社会显示出革命或内战的幽灵时,全国大多数人都会团结起来。他的政党赢得了487个席位中的352个,但戴高乐个人仍然不受欢迎。危机后立即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该国大多数人认为他过于陈旧,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过于专制,过于保守,过于反美。正如1969年4月的公民投票所显示的那样,该国已经为“没有戴高乐的戴高乐主义”做好了准备。
1969年4月,戴高乐决定在4月27日就有关区域改革和参议院体制改革进行全民公决。在公投前两天的八分钟电视讲话中,戴高乐警告说,如果他被大多数选民“否定”,他将立即辞职。这一最后的强硬通牒,增加了法国人对戴高乐的疲劳感,使许多人相信这是一个摆脱这位78岁的将军的机会。1969年4月27日,他的改革方案以52.4%的反对票被否决。
戴高乐忠实自己的承诺,也尊重法国人民的意愿,宣布辞职。午夜时分,他发布了一份公告:“我停止行使共和国总统的职务,此决定自今日(1969年4月28日)中午起生效。”两个月后,乔治·蓬皮杜当选为他的继任者。
美国和英国为什么要背着戴高乐,发动登陆非洲战役?
大多数人都知道戴高乐作为法国投降后不屈的象征,在异国他乡坚持抗战,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但很少有人知道,所谓的西方社会却一度无视他的存在,甚至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尽管如此,不妥协的戴高乐依旧招兵买马,自由法国运动初见规模。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尽管戴高乐得到了斯大林的承认和支持,但并没有完全改变美、英等国对“自由法国”的轻视。他明白,现在最需要做的是,让全体法国人认同自由法国运动,没有国内抵抗运动的支持,很难跻身于大国行列。
法国投降后,不愿做“亡国奴”的地下抵抗组织应运而生。在城市、山村都有他们战斗的“痕迹”,他们不愿见到德国与维希政府“狼狈为奸”,更不愿看到国破家亡。于是,自发地形成一个个地下抵抗组织、游击队,但散而乱,不成规模。
首先,在德国控制的法国北方,抵抗组织更具战斗性。游击队要时刻面对德国秘密警察的围堵,再加上“法奸”盛行,该地区的地下活动显得更加严峻和残酷。常常是一名德军士兵死亡,德国作为报复,就会有10名法国人为之送命。
然而,随时都有可能“冒出来”的游击队,为了“建功立业”,都会将德国士兵作为攻击目标,致使法国民众成为“替罪羊”,反而让德占区的人们,十分反感“游击队”没有章法的乱来,甚至不支持他们的行动。
其次,抵抗组织在贝当政府控制的南方,相对好些,涌现出许多“战斗”、“阵线”、“解放”等组织。组织成员有工人、农民、教授等等,他们彼此之间并不相互联系,对敌作战的盲目性、随意性很大,这些组织的“生命力”不强。
更加显著的特点是,尽管这些组织都仇恨德国人和“法奸”,但其内部非常的复杂和混乱。在德军和维希政府的打压下,有的转移大山,转入地下,继而解散、消失。等过一段时间,又一批抵抗组织或游击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出现这样的局面,其实都归咎于没有统一的领导。戴高乐也清楚自己在异国他乡“打拼”一年,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军队的抵抗政府,但国内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他认为,统一领导国内的抵抗运动,是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最有效的方法。
戴高乐统一全国抵抗力量,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实,戴高乐只身前往伦敦建立自由法国运动时,并没有完全重视国内的抵抗运动,从某种角度讲,他也不知道该如何与国内取得联系。现如今,自由法国运动在海外初具规模,也就有了条件和精力,来整合全国的抵抗力量,而且更具优势。
一是,地理上的隔绝,反而更有说服力。国内抵抗组织之间的矛盾很多,各有各行动方针和组织原则,彼此不服。而远在海外的戴高乐与他们没有太多的“利益”关系,又是英国、苏联承认的一级政府,他们更愿意听从自由法国的领导。
二是,可以为他们提供武器和经费。国内的斗争之所以艰苦,除了对手的残酷镇压外,缺少武器和经费是困惑抵抗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而戴高乐可以依托英、美两国来支持国内的抵抗斗争。也就是说,跟着戴高乐,能获得盟军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戴高乐可以提供专业化、统一化的斗争模式。国内的抵抗斗争基本是单打独斗的模式,没有太多的对敌斗争经验,而戴高乐可以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在电台、爆破、破坏等方面,可以帮助培训或选派人员潜回国内。
这些优势,让“自由法国”在国内迅速成为各地下组织和游击队,趋之若鹜的对象。在他们看来,能和戴高乐联系上,不仅能获得空投的装备和经费,扩大组织规模,而且作为“名正言顺”的一级组织,可以在其他组织面前,更有优越感。
通过积极运作,国内的地下组织和游击队,纷纷主动与戴高乐取得联系。在“自由法国”成立两周年时,法国境内的地下抵抗力量得到了统一指挥。更让他高兴的是,“戴高乐”成为法国人熟知的名字和崇拜的英雄,也更坚定他必胜的信心。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美、英两国对戴高乐的态度发生了改变。1942年7月,戴高乐的自由法国军队已达到7万人,国内的斗争形势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各条战线上进行着不屈的斗争,法国人做出了重大牺牲。为此,戴高乐决定将“自由法国”改为“战斗法国”,以纪念这场难忘的战争。
随之而来的美国和英国示好,让戴高乐颇感意外。美国宣称将会给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提供军事帮助,英国发表声明将扩大英、法两国的合作范围,甚至在法国国庆节这一天,美国艾森豪威尔将军参加了阅兵式,并宣称:“法兰西从未离开过战场”。
其实,这突如其来的“友好”是有目的的。原来,应苏联的强烈要求,盟军准备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换句话说,就是准备在法国登陆,这需要法国内部的支持,比如情报收集、配合作战等等,而戴高乐的地下抵抗组织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戴高乐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既可以借用盟军优势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实力,又能将“战斗法国”与大国平起平坐,这是扩大影响力的最佳途径。然而,让他愤怒的是,关于开辟第二战场的行动,居然对他保密。
就在他憧憬解放法国的时候,丘吉尔为了利益,放弃欧洲登陆,推迟解放法国,转而进攻北非,尤其是这次行动不让法国人参加。要知道,登陆非洲的“火炬”行动,针对的是法属殖民地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这其中有法国的利益。
作为法国人的戴高乐和他的战斗法国军队,被“晾”在了一边,这分明是拿人耍着玩。他感到被愚弄,并忍受着莫大的屈辱,再一次看清了英、美两国“善意”背后的虚伪。他为此与丘吉尔进行了一次激烈地争吵,也于事无补。
英、美两国领导人背着戴高乐这么干,无非是对维希政府抱以幻想,希望在北非战斗中,既可以顺利登陆,又可以趁机夺取法国在非洲的利益。有戴高乐在,他们的企图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实力不行,永远是大国手中的棋子,任人摆弄。
今天,是我国第二艘航母“山东”号正式列装部队。这个振奋的消息,不仅预示着中国实力的逐渐强大,有能力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同时,也警示人们,一个国家既要有经济实力,更要有军事实力,否则只会任人宰割,毫无尊严可言。
不管怎么说,戴高乐整合并统一法国抵抗组织,还是具有前瞻性的。事实也证明,他这么做是对的。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戴高乐》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戴高乐时期,法国曾经退出北约,是什么原因?
1958年12月戴高乐当选为法兰西总统。为了洗刷被纳粹德国占领蹂躏的耻辱,恢复法兰西帝国的荣誉,法国政府不仅坚持发展独立核力量还坚持独立的外交策略下与社会主义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甚至提出要在北大西洋联盟内与美英平起平坐。这一要求在遭到拒绝后,戴高乐于1966年愤然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此举在战后初期实在是特立独行,白宫发言人也不得不哀叹戴高乐是“对准联盟的心脏刺了一刀”,而法国的大国地位也借此重新树立。法国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个主角,人们再也不把它当成一个跑龙套的。戴高乐曾经说过:如果不伟大,法国就不成其为法国。法国的野心是在美苏两极格局之下分一杯羹。简而言之,戴高乐是其法国退出北约的原因不外乎四个字:国家利益。
具体说来,法国退出北约的原因及具体情况如下:
二战被德国灭亡之前的法国一直是国际秩序的制定者,而战后却成为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国家,这就造成了法国人的心理失衡。从新航路开辟开始法国就一直进行殖民扩张,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在法国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以后,法国加速发展;成为了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强国。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法国与英国一起主导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可以说,这时的法国是规则的制定者,其他国家是规则的遵循者。
二战时期号称欧洲陆军第一的法国被德国法西斯迅速灭亡,戳破了法国外强中干的实质。法国猛然间从一流强国变成了三流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和屈辱。这种二战前后法国地位的巨大落差给法国人民造成巨大的心理不平衡。这种心理不平衡刺激了法国人民要求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的强烈愿望,而戴高乐推出北约是顺应了法国人民要求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要求的。
法国人的心理失衡还因为北约的领导者是美国。美国独立之前曾经一度是法国的殖民地,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发生以后,法国支持美国打击英国的独立战争行为,给美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法国和美国的关系曾经一度十分友好,美国人树立了法式的自由女神像,法国人送给了美国人巴士底监狱的钥匙。但从内心深处来讲,法国人是把美国当做小弟弟看待。突然之间小弟弟变成了大哥,代替法国成为了国际秩序和规则的制定者。法国人的心理失落感是能想象得到的,之后美国人表面是要求法国配合美国要求实际上是控制法国的马歇尔计划彻底使法国人的心理彻底失衡了。
法国退出北约看似是心理的失衡,实质上是力量的失衡。心理失衡可以反映国家地位的高低,但决定国家地位高低的一直是国家力量。二战之前的法国力量毫无疑问是强大的。法国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通过殖民扩张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原料和市场,法国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程度是比较高的,综合国力占世界第二位。法国不仅把越南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还通过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在中国的大量权益。但最能体现法国强大的则是一战之后的凡尔赛会议上法国会议主导者的角色和一战后国际秩序制定者的地位。
美国虽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已经发展了起来,虽然美国的威尔逊总统在凡尔赛会议上提出了十四点原则,要求建立国联并要求美国在其中进行主导,但最后的结果是国联建立起来了,但主导者并不是美国,而是法国和英国。这时的美国的国际地位仍然赶不上法国。
二战之前,法西斯德国不断的突破一战时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限制。为了维护世界秩序,是法国与英国协调国际关系,维持各国之间的平衡。美国在干什么呢?一战结束后被打击的美国这时奉行的是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不与欧洲大国结盟,不承担任何的国际义务,甚至还在1935年通过了《中立法》。这从侧面表明了一个问题,综合实力超过法国的美国的国际地位仍然低于法国。
二战的过程中,法国的虚弱表露无遗,美国的强大也为世界各国所认可。通过二战美国即表露出了超越法国的力量,也获得了美国超越并取代法国的机遇。马奇诺防线没能保住法国的大国地位,法国流亡政府也不可能获得美国的尊重。亡国的法国是没有资格与政治经济军事都是世界第一的美国竞争的。一战前法国的温和实力超过美国,一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超过法国,但政治影响力低于法国,两国力量大概持平,二战后美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的超过了法国;所以法国和美国的地位颠倒了过来,法国从规则的制定者变为遵行者,美国从规则的遵行者变为了规则的制定者。总而言之,法国与美国的力量失衡导致了地位的变化。
战后的两极格局下,美国与苏联的争霸为法国的崛起提供了可能。法国退出北约虽然没能诚心确立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但确实提升了法国的影响,重新确立了法国的大国地位。二战结束以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美国控制了资本主义阵营,苏联控制了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对资本主义阵营的控制表现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美国对欧洲的政治控制表现为杜鲁门主义,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控制表现为马歇尔计划,美国对欧洲的军事控制表现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49年北约的成立意味着法国军队变成了美国军事体系的一部分,失去了军事的自主权。失去军事自主权的法国还能称之为大国吗?当然不能。所以法国要求在北约之内取得与美国相同的地位,但法国的要求显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因此法国遭到了美国的拒绝。美国的拒绝再一次加强了法国是美国小弟的印象,再一次使法国人的心理失衡。
心理失衡但力量却没有恢复的法国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那就是退出北约。这一举动看似鲁莽,实则是利用了当时的国际局势。法国是资本主义阵营的重要成员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是欧洲的唯一大国,因此美国不可能也不敢因为法国退出北约而对法国进行军事打击;虽然美国叫嚣着法国将失去美国对法国的军事支援,尤其是空中支援,但美国也仅止于叫嚣而不敢有进一步的动作。欧洲是美国对抗苏联并遏制共产主义的前沿阵地,美国是不敢把欧洲搞乱的。
失去美国保护的法国会遭到苏联的军事进攻吗?显然不会!为什么呢?因为苏联希望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矛盾冲突,如果因为法国和美国的矛盾而使资本主义阵营自行就意味着苏联获得了与美国争霸的胜利。因此苏联对法国的退出北约的行为是持一种支持态度的,是不会在法国退出北约的时刻对法国进行军事威胁的。法国退出北约看似危险,实则安全。可以说,法国退出北约是有效的利用了美苏的争霸的两极格局,是有效的利用了美苏的矛盾。退出北约使法国重新确立了美苏夹缝中的大国地位。
法国退出北约的行为实际上是重新确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行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生存都必须有自尊心和自信心,没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国家是注定成为不了大国的。如果一个国家遭受了其他国家的侵略,那么恢复国家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武力打败那个侵略自己国家的国家。二战中的法国被德国灭亡了,但法国却并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的国家的恢复与独立,而是凭借着美国和英国的力量获得的解放。因此二战后的法国并没有真正的恢复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就不能真正的成为世界性的大国。
法国知道要恢复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吗?当然知道。战后的法国一直积极的融入国际秩序,一直在做出恢复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努力,但都失败了。甚至法国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地位的获得使美国出于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而送给法国的,不是因为法国的力量强大,也不是因为法国在二战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法国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固然是因为殖民主义思想的影响,但也要承认,法国其实想通过一次战争重新确立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法国其实想像中国一样,通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赶走外国侵略者,通过朝鲜战争打败世界第一强国美国,通过越南战争稳定自己的边疆。但最终法国没有达到这一目的。
战争的方式没有恢复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法国就要重新想办法。怎么办?戴高乐的办法就是退出北约。退出北约有没有达到恢复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目的?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世界各国都认可了法国大国的地位,法国人民也通过法国政府硬怼美国政府的做法重新恢复了自尊心和自信心。
法国后来又重新加入了北约,意味着法国的综合国力仍然没有超过美国,法国仍然处于美国的影响之下。法国仍然是资本主义阵营的一员,仍然是两极格局下美国的棋子。这不是心理失衡和民族自尊心及自信心能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综合国力的强大。现在的法国又要退出北约,是因为什么呢?不管为什么,法国挺能折腾。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恢复是成为大国的前提,民族心理失衡是成为大国的刺激性的动力,国家综合实力是成为大国的根本性保障。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介绍红酒冰镇的口感和品鉴方法(红酒冰味道)
2025-05-16 20:50:11智利原瓶进口葡萄酒的价格,智利红酒20
2025-04-28 13:32:31牛排搭配哪种红酒?来一场浪漫的品酒之旅
2025-04-28 10:18:20红酒和火龙果的搭配,让你的夜晚更加浪漫和美好
2025-04-26 12:18:49姚明酒庄的红酒怎么样「姚明酒庄的红酒怎么样好喝吗」
2025-04-23 12:44:44